旧貌
后坂村、碧湖村鸟瞰 杨晖 摄于2010年
昔日碧湖村村景 杨晖 摄于2010年
碧湖村水道 杨晖 摄于2010年
1997年,龙文行政区正式设立。城镇化行入这里的村落街巷,龙文区加快发展的号角吹起,涌入的外来工为这片乡土带来了活力,也悄然改变着这里的血缘和地缘。
2011年,碧湖市民生态公园拉开建设序幕。龙文区步文镇的碧湖、后坂、土白、下洲四个自然村,被纳入漳州市新的城市核心区。由浦头港注入的清流,衍化成今天的一泓碧波。
2013年6月,碧湖生态园正式开园,漳州有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园。 而老城区的市民、乡镇村民、外来民工、游客,统统被组织进入这一片生态圈,由此进入“湖居”时代。
新颜
随着生态城市的建设,碧湖这个新的“城市中心”正款款向我们走来。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时至今日,这里已成为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中心区。
“历史上,这片地是洼地,一到汛期,被淹是家常便事。”72岁老人黄江林原是后坂村人,他亲眼见证了整个碧湖的蜕变过程。“现在建起了公园、学校、居住小区,大变样了。”
如今,从滞洪区到湿地生态系统,碧湖形成了“一湖、两岛、三园、五区”居住圈,水秀与景美相辅、繁华与宁静相依,构成碧湖板块深厚的绿色特质和生态底蕴。
随着城镇的变迁,村民变市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身份也跟着发生了改变。“搬到安置房后,这里配套设施完善,我们也渐渐地习惯了城里的生活。”黄江林说。
碧湖街道辖区及周边已形成了“宜居宜业”的城市核心区 记者 游斐渊 摄
心安即是家。
有新并没有忘记“旧”。碧湖建设的同时也注重保留传统风貌,老旧建筑和历史文脉的保留成为现代风格的碧湖生态园中独特的点缀。蔡氏宗祠、萃英庙和人工岛上见证了城市变迁的83年树龄的榕树等,均保留了下来,使得这里的文化习俗和原生态得以延续。
城建加速,一个片区建成一个核心。新的城市核心区崛起,也带来了行政管理的变化。
2017年12月步文街道拆分为步文、碧湖两个街道办事处。碧湖街道办事处下辖土白村、下洲村、后坂村、碧湖村、荣昌社区、仁和社区、明发社区、万达社区、融升社区、融信社区、建发社区、锦元社区、恒大社区等13个村(社区)。
2018年8月,碧湖街道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下洲、碧湖、后坂、土白4个行政村完成撤村改居,碧湖街道结束辖村,只辖社区。
辖区及周边教育医疗配套完善。图为龙师附小龙文分校少先队主题活动 陈晓菊 供图
碧湖街道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特色经济,碧湖万达广场、明发广场、融信等一批城市新“生活圈”位居其中。
小区居民也习惯了到农贸市场买菜 记者 张伟斌 摄
至此,碧湖街道成为龙文区乃至漳州市区公共配套最齐备的建成区。辖区及周边高端住宅林立、商业酒店聚集、交通条件便利、教育医疗配套完善,形成了“宜居宜业”的城市核心区。
如今,随着生态城市的建设,催生出民生环境、城市形象与营商环境在内的系列蝶变,碧湖这个新的“城市中心”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本报记者 陈晓云
说
建立三方例会平台 让安置小区更文明
后坂社区党总支书记严亚寿 记者 吴明晖 摄
“这个地方管网要铺好,上面水泥要浇透。”后坂社区党总支书记严亚寿和往常一样每天到龙文花园小区巡查一圈,交代一些事项。
龙文花园作为碧湖第一批安置房,在这里,安置了1107套,其中安置后坂村占3/2,安置下洲、土白村占3/1,居民近6000人。
2010年,为了服务碧湖生态园建设,龙文区步文镇的碧湖、后坂、土白、下洲四个自然村村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举村搬迁。“龙文花园安置后坂村的人最多。”严亚寿介绍说。龙文花园毗邻碧湖生态园、万达商圈,搬过来后,村民们也慢慢适应了这边的生活。
“你是知道的,以前大家住惯了农村,很多习惯还没改过来。”说起管理的最大的困难,严亚寿说,那便是从村民到市民,很多人还保留着农村生活的一些习惯,垃圾不懂归类分放,杂物乱放、占道停车……“加上物业公司管理不到位,一些问题渐渐凸显出来。”
碧湖街道成立以来,致力于加强社区治理,一直在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龙文花园根据安置小区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方例会平台,由社区牵头,召集物业、业主委员会、居民代表,每周定期召开三方例会,“有问题,由社区居民自己说的算;各方也根据这个平台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安置小区管理问题,树立小区管理‘一盘棋’思想。”严亚寿说。
“成立业主委员会后,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就顺畅多了,没有收物业费,就只收卫生费。”严亚寿说,社区工作人员联合业主委员会委员主动作为,入企业、商铺、住户了解居民的意见建议,学会借力使力、发动群众自治,“目前环境和卫生都有了很大改变,居民生活也更加和谐了。”
今年,龙文区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启动三个物业安置小区的环境提升改造工作,龙文花园也在列。龙文花园提升改造将重新铺设地下雨污管网,配套完善供水、消防等设施,对杂乱无章的绿化带进行修复整理,铺设透水砖或植草砖,新增小区居民休闲的园林景观,配套健身器材。严亚寿说:“改造后,人居环境得到提升,环境卫生就更好管理了,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指数也更高了。”
☉记者 陈晓云
说
到“高颜值”小区里 学着当居民
“下洲秀才”蔡渊水 记者 吴明晖 摄
线条简洁的建筑立面、绿意葱茏的绿化带、齐全的小区基础设施……走进龙文区最大安置点——下洲花园,用“高颜值”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该安置点东邻碧湖,面靠九龙江,坐拥万达片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知足了!” 这是记者采访蔡渊水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附近有商场、农贸市场、学校,生活很便利。”蔡渊水笑着说。
蔡渊水原为漳州市龙文区下洲村村民,今年74岁,历任村委会的会计、统计、文书,按他的话来说,对下洲的村史了如指掌。
“众所周知,下洲村地处漳州市区的低洼地带,以前一到汛期,路面就积水,村里全都是自建房,一些老房子面临倒塌的危险。”聊起村史,蔡渊水滔滔不绝。“谁也没想到,现在这里建起了湖泊、绿地、高楼,成了令人羡慕的黄金地带。”
2016年,蔡渊水选到下洲花园这套房,带有露天平台,蔡渊水把平台打造成了一个小花园,假山、亭子、花草一应俱全,其中小桥与隔壁弟弟家平台相连。“闲暇时,两家人会聚在平台上聊聊天,喝喝茶。”
“集中安置后,我们这些老人们可以相互照料,相互帮衬,小区里还有老年活动中心,经常会有些活动举办,也让我们这些忙了一辈子的老人有了个休闲的场地。”蔡渊水说,在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写村史,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以5年为一跨度《下洲史志》。接下来他还将发挥余热,帮小区居民写写春联,帮社区记录一些事务。
闲暇时,蔡渊水经常会和朋友到碧湖走走,“我们常常会散步到那里,回忆下当年各个村庄的情形,感慨下现在生活的变化。”蔡渊水说,以前就怕汛期,现在漳州建了许多生态园,还梳理了内河湖泊,蓄水能力大大增强,环境也越来越美了。说到高兴处,蔡渊水还念起了自己创作的诗词:远望高楼群立,近听机械声鸣;千年古村变了样,处处生机勃勃。江滨灯光璀璨,车龙人马奔欢……
☉记者 陈晓云
本期编辑 陈慧慧 方一凡
值班主任 饶超毅
闽南日报社要闻部 诚意出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