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院湖二期,古厝、碧波相映成趣,水清岸绿,景色宜人。 本报记者 蔡文原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漳州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密布,奔流着福建第二大河九龙江。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定位,结合打造“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全力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目前,市区建成区三湘江、环城河、浦头港主渠等10条黑臭水体整治基本完成,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灵动的活水滋养一座灵动的城市,漳州成功入选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成为全国20个入选城市之一。
全力控源截污 整治“散、乱、污”
城市黑臭水体的存在,是许多城市发展遇到的“顽疾”,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严重影响人居环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2014年,漳州市区全面开展内河整治专项行动,对建成区三湘江、环城河、浦头港主渠、浦头港支渠、流塔后港、葫芦潭、脚桶港、泗州河、九十九湾、连科港等10条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实施清淤、拆违拆占、拓通、引水等一系列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2018年开展新一轮黑臭水体整治三年行动,一场以“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目标的消灭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再次打响。
整治后的浦头港支渠 市住建局 供图
如何破题?“欲流之清者,必截其污。”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控源截污是核心。
为此,我市全面开展城区排水户、排污口和排水管网普查建档。对建成区所有河道排口、排水户、排水管网进行拉网式排查,并以此建设排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化、信息化管理。对排查出的1661个问题,研究制定1323处源头分流改造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从源头将污水收集到位。一组数据显示,经过控源截污,市区污水处理厂总进水量同比增长约3万吨/天,污水进水COD浓度平均增加64毫克/升,入河污染总量同比减少约三分之二。
城区的地下管网极为复杂,特别是老城区,暗渠多、污染源数量多、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我们打起了黑臭水体治理‘地道战’,半年来起码翻了1万多个井盖。”市住建局干部回忆。
此外,针对市区内河上游农村密布、污水乱排的问题,我市全面开展农村污水综合治理,统筹城乡垃圾治理,消除面源污染;强化执法管控,开展沿河“两违”整治,加强工业企业执法监察,重点查处企业违规设置排污口、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污染物等违法行为;完成芗城、龙文范围内生猪养殖治理工作,实现市区全禁养。
致力生态修复 “还岸于民、还绿于民”
“引湖拓河,拆违植绿,建廊插花,水景相映,四季花开。”走进龙文区九十九湾“闽南水乡”示范段,红砖瓦、燕尾脊,沿岸整齐划一的闽南古厝古色古香,湖面上,不时有几只白鹭飞掠而过,荡起阵阵“水花”,仿若误入“漳州版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龙文区大力推进内河整治,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闽南水乡风情重现眼前。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九十九湾是漳州流域最广的内河,早前,由于疏于管理,存在污水废水排放、乱搭乱盖等行为,一度“黑、臭、淤、脏”。在开展实施清淤清障、景观改造、河道拓通、内河引水、生态修复、污染源治理等工程后,而今,“九十九湾”华丽“变身”,风情万种。
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清淤、生态是基础。我市对建成区所有河流、城中村(农村)所有池塘完成全面清淤,并建立建成区内两年一轮、建成区外三年一轮的清淤机制。目前,已实施新一轮河道清淤疏浚工作,预计清淤总量70万立方米,淤泥经脱水固化后主要作为本地园林、花卉绿化产业用土予以消纳。
致力生态修复。结合“水城”建设目标,坚持“改造一段、提升一段、美化一段”,串联形成沿河绿道网,实现“还岸于民、还绿于民”。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整合城市低洼易涝区、黑臭水塘等,已建成碧湖、南湖、西院湖等滞洪区生态公园,连通“九十九湾”生态水系,新增水域面积1270亩;在建的西湖、湘桥湖、上美湖等滞洪区公园有序推进,至2020年市区滞洪区公园总水域面积将达3820亩。既弥补城区排水防涝短板,也解决低洼片区水体黑臭问题,同步构建河道清水型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打通城市水系 让河道“活”起来
漫步西院湖,在绿树掩映下,湖面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吸引了不少市民在这里尽情享受绿色生态福利。
碧波荡漾的西院湖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休闲放松。
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来,西院湖的湖水是由三湘江泵站引来的九龙江西溪的活水。2016年底三湘江泵站投入使用,泵站配备4台进口潜水泵,每天引水规模最高可达30万吨,主要将九龙江西溪水引入三湘江,西院湖湖体又与三湘江相连接。这些活水的引入, 一方面有效改善三湘江水质,让水流动起来,一方面为西院湖引入活水补充。
“流水不腐”。 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活水循环是支撑。消除黑臭水体,除了要改善水质,还要打通城市水系的“任督二脉”。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通城市水系,合理调配水资源,促进水源流动,通过活水保质。完成三湘江主渠道、西洋坪及甘棠支渠、环城河古城段、九十九湾等约15公里河道拓通,实现河道贯通,水流顺畅。与此同时,利用已建成的北京路引水泵站等3个泵站,实现市区内河水系生态补水,恢复水体生态基流。
河相交、湖相通、水相连。随着内河河道的拓通及这些泵站的运行,我市市区内河基本实现活水流动,“水清岸绿、景美城韵”的“水城”徐徐呈现。
本报记者 吴静芳 通讯员 沈 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