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第二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开展户外活动 谢威 摄
云霄县下河村贫困户蔡艺勇为自家的杨桃套袋。郭扬 供图
在漳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社工正在为老人表演节目。 本报记者 陈逸帆 摄
芗城下碑新村安置房鸟瞰 郑文典 摄
闽南师范大学龙文附属小学鸟瞰 康丽红 供图
2019年,市民政局聚焦“建设施,创模式,送服务”,全面推进养老补短板工作。
“建设施”。2019年,市社会福利中心、龙海市社会福利中心和诏安县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新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7所、农村幸福院305所。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1所;农村幸福院1018所,覆盖行政村993个,覆盖率61.7%。
“创模式”。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组织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将19所乡镇敬老院拓展提升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各县福利中心和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提升养老服务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运营管理水平,目前全市有8个福利中心和39个敬老院由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进行运营管理;我市一条养老服务工作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并被评定为福建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龙文区、云霄县、南靖县和华安县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送服务”。为60岁以上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计生特殊家庭成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已覆盖1475个村(居),享受服务的老年人有7.8万人。
⊙本报记者 张江璐 通讯员 何铭
学有优教
我市公办幼儿园增加学位 名列全省第一
2019年以来,漳州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教育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66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3.5万个,增加学位数排名全省第一。在公办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大幅增加至47.22%,从全省第八提升到第四;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增加到88.9%,超额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
2019年,全市教育系统“三抓三比、十项竞赛” 重点民生项目共107个,总投资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亿元,可增加学位28979个。“三抓三比、十项竞赛”重点民生项目共包括88个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和19个中小学扩容、长效机制建设项目。88个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2019年计划投资6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已完成投资6.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12.6%。其中,42个省、市为民办实事的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2019年计划投资2.3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已完成投资2.7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21.3%。19个省、市为民办实事的中小学扩容、长效机制建设项目2019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截至2019年年底已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66.6%,开工率100%。
⊙本报记者 张江璐 通讯员 张文忠
住有宜居
提前超额完成保障性 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我市将省下达的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分解下达至各地政府(管委会),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清单,并将棚改项目、“安得广”项目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任务高效推进。同时,积极争取补助资金,2019年,全市累计获得中央和省级各项住房保障补助资金19.41亿元,全市公积金增值收益提取7300万元专项用于2019年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市住建局还组织开展了6次全市范围的住房保障工作调研、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形成清单上报,督促整改到位。
截至2019年12月中旬,我市已提前完成年度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棚改项目15133套(户),占省下达任务的100.02%;年度已基本建成各类棚改项目6683套,占省下达任务的187.88%;年度累计完成投资75.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41.09%;新增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684户,占省下达任务的206.63%、发放金额252.42万元;历年各类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52636套,配租配售套率98.39%;2019年“安得广”惠民安居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年度投资1.55亿元,投资完成率为103.33%。
病有良医
全市新增床位4275张 卫技人员达3785名
2019年来,我市持续推进老龄健康工作,我市被列为安宁疗护全国试点市;全面完成全市村公办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公办村卫生所建设先后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全省医改推进会上得到肯定表扬;积极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我市统一健康门户荣获2018年度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十大优秀案例。
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扩充,项目建设有序推进。2019年,全市新增床位4275张,千人均床位达5.63张,卫技人员3785名,千人均医师2.51名,千人均护士2.83名,千人均医师数、护士数已完成“十三五”规划指标,千人均床位数与“十三五”规划目标(5.7张)只差0.07张。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在建拟建项目78个,累计投入14.26亿元,占年计划的125.3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全部拨付到位。
2019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6.1‰,人口增长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经费由每人每年55元提高至每人每年69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岁,医疗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92.61%,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本报记者 张江璐 通讯员 赵木泉
惠泽一方 共奔小康
——漳州实现全域脱贫 ⊙本报记者 陈瑞珠 刘婧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2019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不断强化产业扶贫政策,拓宽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渠道。2019年来,我市共投入扶贫资金5.24亿元,其中产业扶贫投入9013万元,扶持带动贫困户11466户、受益贫困人口41317人,共计增收2711万元。
我市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做大做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扶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手工业、林下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增收脱贫项目,目前已培育出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等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此外,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明显。如云霄县发挥57家农业龙头企业、3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92个家庭农场和4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44个专业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
我市积极落实我省出台的产业扶贫保险政策。8月,漳州第一个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平和县安厚镇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首单为64户贫困户177.54亩蜜柚提供每亩4000元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全市各地将平和产业扶贫保险模式迅速复制推广。
产业扶贫助力老区苏区脱贫攻坚。全市共有8个原中央苏区县,1个革命老区县,共有老区乡镇96个、老区村790个、老区基点村(自然村)660个。2019年,我市制定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实施意见,按照“落实支农惠农助发展,稳定提质脱贫奔小康,培育特色产业促振兴”的要求,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特色产业和绿色减贫结合起来,推进老区苏区脱贫攻坚奔小康。
显亮点
电商脱贫拓宽致富渠道
创新扶贫做法,漳州借助电商蹚出脱贫新路径。2019年,我市持续探索创新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的模式,激活市场、要素和经营主体,大力推动农产品“网销出村”,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渠道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出台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和物流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集结,扎实提升脱贫质效。
首创“一户一店一码”电商扶贫模式。我市引导贫困户融入电商产业链条,对有条件的贫困户进行辅导后开设手机微店,一个微店一个二维码,录入系统形成贫困户大数据;引导企业、消费者进行采购,并在系统后台被沉淀记录,形成了“贫困户+合作社+互联网”的新型合作机制,切实做到电商扶贫项目“可查、可看、可追溯”。在云霄县下河村、峰头村等8个村启动试点,272位贫困户接受辅导并开设微小店,销售杨桃、枇杷等产品46万元;在诏安县,将扶贫对象与电商企业精准结合在一起,形成“贫困户+合作社+电商”模式,帮扶43位贫困户网销青梅增收48.86万元。
2019年,漳州市电商精准扶贫案例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编》,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一户一店一码”电商助力扶贫模式入围省委宣传部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典型案例。
抓重点
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2019年来,我市从健康、安居、教育、信贷等方面入手,着力“稳定提质”,补短板强弱项,对症下药,提高精准度、有效性,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在更高标准和质量上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强化健康扶贫。在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精准医疗叠加保险政策落实。建立“精准扶贫临时就诊卡”,全面解决贫困户无户籍信息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情况发生。共有14689贫困户获得医保各类补偿9603.4万元;全市31种重大疾病补偿共2433人,总医疗费用5190.31万元,补偿比例达97.8%。
强化安居扶贫。我市实施贫困户“安居工程”,几年来,市县两级政府筹集资金对全市989户无房户和4169户危房户进行修建,率先在全省实现“居者有其屋”。经过多轮排查改造,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全部达到B级以上(含B级),贫困户安全居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强化教育扶贫。在全市实施扶贫“三千工程”。目前市属五所高职院校已录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91人,市财政局筹集10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生,其中2018年共减免学费407万元,2019年共减免学费392.7万元,市人社局征集3641个工作岗位,确保一人就学就业实现全家脱贫。继续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高职等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教育的在校生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3000元。
落实小额信贷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增收脱贫项目,给予每户每年不超过1万元补助和5万元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无息小额信贷贷款支持,做到应扶尽扶、应贷尽贷。2019年新增贷款7561.93万元,新增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713户。
2019年,我市继续围绕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深入实施“七大脱贫攻坚工程”,创新开展扶贫“三千工程”“养鸡生蛋工程”“党建+扶贫+产业”模式、脱贫攻坚项目竞赛和产业扶贫保险等举措,加大产业、就业、搬迁、生态、金融、教育、健康扶贫力度,促进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所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均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脱贫 补齐短板
32项
加速补齐“四难一差”短板,完成3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9.07%。
1475个村(居)
市社会福利中心投入运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1475个村(居)。
3.94万人
持续以创业促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94万人。
700个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7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
⊙本报记者 张江璐 通讯员 林峰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