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提示操作提示

 
  漳州市
【切换城市】

转正的中国经济,后劲如何?

2020-10-21 09:55:38   玉渊谭天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扭转了上半年下降局面。

  如果说面对第一季度GDP增速-6.8%,大家的情绪是理解,第二季度的3.2%,情绪是振奋。

  那第三季度4.9%的最新增速,该怎么看。

  无外乎两个维度。

  从全球看,世界经济低迷,疫情还未结束,大家如何共度危机?

  跟自己比,中国似乎快要恢复到原有水平。下一步,我们自己的后劲又在哪里?

  谭主还是老习惯,跟来自中央党校、清华、北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10位经济学家聊了聊。

  谭主全程看了国家统计局的发布会,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首次”。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货物进出口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

  不少经济分项指标都在逐步恢复正常。

  这在两周前的国庆黄金周就已初见端倪,许多人都度过了一个“熟悉”的假期,中国黄金周的出行,消费举世关注,(这个中国黄金周,为何举世关注?)一周后的经济数据发布再次引发全球聚焦。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直接在标题里用了一个词,羡慕。

 

  ▲CNN:中国经济让全世界羡慕

 

  彭博社在评论文章里,也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经济归来,世界松了一口气。

  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之高,也许和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社会弥漫的紧张情绪有关。

  就在几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政策制定小组举行了一场网络会议,会议里出现的词都很沉重:永久性、衰退、伤痕、脆弱性,贫穷……

  结束后的发布会上,IMF总裁乔治艾娃说了一句话:

  “这是绝无仅有的危机。”

  不是危言耸听。根据IMF的最新预测,除中国之外,2020年世界经济全线衰退:

  •全球经济增长-4.4%

  •美国经济增长-4.3%

  •欧元区经济增长-8.3%

  •英国经济增长-9.8%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一直在关注全球经济可能面临的危机,他给谭主分析了危机背后的三重因素:

  疫情的不确定性;多国央行都采取了非常规的刺激政策;部分国家一意孤行阻碍全球化。

  就说疫情最严重的美国。

 

 ▲3143个县中,仅有4个县保持零病例,“第三波”疫情高峰已经来临。

 

  202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预计相当于美国GDP的15.2%,是美国因参加二战而大规模举债的1945年以来的最高位。

  按朱宁的好朋友——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莱因哈特的话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正在演变为一场重大的经济危机,甚至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危机之下,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中国,对全球意味着什么?

  研究世界经济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明总结了一句:

  因为全球负增长,只有中国正增长,所以中国对于全球增长的贡献可能会比2009年还要高。

  这种贡献具体体现在哪?谭主注意到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之一,出口。

  从4月份开始,中国已经实现连续6个月正增长,9月份出口增长了8.7%,整个三季度,增长了10.2%。

  高速增长填上了一季度的缺口,前三季度出口增长了1.8%。

  具体来看,增长点都在哪里呢?举个例子,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商品的出口同比增长了17.8%,满足了全球“宅经济”的需求。

  在全球几近停摆的特殊时间点,中国产能发挥了供给全球的作用。

  透过这个数据,一些产能转移的传言不攻自破,甚至还有不少订单回流。

  几天前的商务部媒体沟通会上,就有人提到:有些本来在印度生产的纺织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这导致国内不少服装制造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的5月份。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告诉谭主:

  “我们的出口不是占别人的便宜,不是把别人的工作抢来,而是在别人无法生产的时候,我们生产,为世界做贡献。”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去年因为美国挑起贸易战,中国已经不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今年4月份开始,中国又重新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此外,今年中国对东盟、欧盟和日本的进出口均保持增长,中欧班列在前9月已超去年全年总量。

  服务全球的生产能力背后,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和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经济体。

  但正像许多经济学家提醒的那样,目前的出口优势,只是短期的替代效应。

  人类一定会战胜疫情,全球生产终会恢复。

  中国经济的后劲,还在别处。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得更长,看看现在的经济到底处在何种水平。

 

 

    这是最近七个季度的经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经济正在靠近一条水平线。

  这条水平线是什么?

  谭主最近看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与此相关的表述:

  “将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减少经济波动。”

  按照经济学家们的普遍分析,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在6%左右,这一中高速增长区间的中枢正是上面的那条水平线。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给谭主解读了保持潜在增长背后的两层深意:

  首先,中国经济已经回到了潜在增长的轨道。实现这一目标,靠的是利落有效的疫情防控和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只不过,短期政策不能维持增长。中国经济的后劲,还是要靠培育长期增长的能力。

  理解这种能力,可以从苹果最新款的手机说起。

  这款手机发售时,有一个变化,将不再随机附送有线耳机,这意味着最近颇受欢迎的苹果无线耳机销量将进一步激增。

 

  

      对山东潍坊的歌尔股份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厚礼”。

  歌尔,是这款耳机最主要的代工商之一。凭借着每年近20亿元的研发投入,歌尔已经成为全球无线耳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年7月份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企业上半年利润增长近50%。

  3个月之后,谭主再次联系歌尔,他们三季度的净利润预计增长70-90%。

  中国经济的后劲,首先就体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央党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王小广告诉谭主:

  中国的制造业凭借规模效益和成本效应在全世界具有明显优势,但因为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压力加大,自身正在出现报酬递减。

  解决的办法正是创新。

  从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看,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4.7%。

  •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8.2%、14.7%。

  尽管增长强劲,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对制造业的投资依然不及房地产和基建投资。

  正向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架马车——投资,主力仍然是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杨光普也给了这样一句提示:

  结构变化是长期变量,短期看并不会太明显。但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你就会发现一些较大的结构性变化。

  确实,如果再把时间拉长,中国经济确实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主引擎最早是出口,后来是投资,现在已经是消费。

  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生产和投资终究要和消费相匹配,中央已经多次定调房住不炒,而品质更好,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势必越来越受追捧,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势必会引导投资趋势的转变和制造业升级。

  今年,疫情让消费暂时降温。

  但别忘了,后劲,会慢慢释放。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

  消费,才是中国经济最主要甚至最根本的后劲。

  说起消费,谭主最近注意到一家零售企业。

  几天前,商务部召开了一场全国零售业创新发展现场会,会上,苏宁是仅有的两家受邀分享企业之一。

  苏宁零售云集团总裁助理刘怀力,给谭主分享了他最近的行程。

 

  

    从7月份开始,刘怀力去了扬州、徐州、连云港、佛山等多个城市的商户调研。他的直观感受是,疫情之后的消费与其说是恢复不如说是爆发。

  数据印证了判断,苏宁零售云三季度的销售规模增长了108%。

  合肥吴山镇苏宁零售云门店的郑老板直接给谭主分享了店面的账单,现在每月的销售额大约是30万,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增加了15%左右。

  帮助县镇和社区零售店实现数字化转型,刘怀力能真切地感知到中国不同区域二三线城市的“低线市场”的消费习惯差异很大。

  如何满足不同需求,刘怀力给谭主提到了一个词,短链。

  依托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工厂到商户再到消费者的直接联通,链条最末端的个性需求汇总分析,直接提给最前端的工厂,通过工厂实现包销定制。

  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数字化平台了实现了更加扁平化的高效循环。

  正是这样一个个消费循环的样本,加快畅通了大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

  线上的消费火热,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477亿元,同比增长15.3%。

  与此同时,线下的消费也在逐渐恢复。

 

 

  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中国都还有极大的消费潜力待开发。

  上个月末,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场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提到了一组数据:

  中国GDP按照官方汇率计算,已经占到世界的16.3%,但是最终消费仍然只占世界的12.1%。

  中国的消费潜力依然巨大。

  扩大消费,不只事关中国人自己的买买买,也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中央党校经济教研室副主任王小广告诉谭主:

  我们要更多从中国的长远考虑,中国的内需发展出来,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有心人可能会注意到,今年外商投资中国的速度在提高。

  就看9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1%,连续6个月实现增长。

  与此同时,摩根、高盛、贝莱德等外资金融机构动作频频,纷纷加大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力度。

  他们看好的正是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内需潜力。

  这背后自然也离不开中国金融政策的调整,持续提高开放程度,分享发展红利,在今年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意义尤其特殊。

  外资的到来也有助于产生“鲶鱼效应”,促进要素资源配置向正确的方向流动,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的双循环更加高效和精准。

  中国,依旧是那片大海。

  且听,东风已来。

  • 浏览(1590)
  • 手机端
    分享
  • 更多
全程免费

全程免费 全程免费 路线自选 路线自选看房团报名

姓      名:
手      机:
意向楼盘:
 

共有0条评论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大家都在关注

  • 厦门地产情报站

    关注
    每日及时推送厦门人居楼市、新闻资讯、市场动态、为购房者提供服务和参考!

    【扫一扫关注】

  • 漳州九房网

    关注
    及时推送漳州人居楼市、新闻资讯、市场动态,为购房者提供服务和参考。漳州买房,首选九房!更多详情请登:漳州九房网~

    【扫一扫关注】

  • 泉州九房网

    关注
    九房网(订阅号)为您提供实时的泉州房产资讯、泉州买房信息、泉州新房楼盘等资料,让你享受更多购房优惠。泉州买房,首选九房网!

    【扫一扫关注】

  • 畅所欲言聊房产,快来关注吧!